近几年来,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培育备受关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所谓的“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优势和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而“小巨人”企业,则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工信部建立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据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在11月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企业11.7万家。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形式愈发严峻,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愈发成为如今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在2021年“十四五”新征程开启之际,中小企业将如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投资者如何识别专精特新企业,用资本为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赋能和助力?
在12月18日由《艾问人物》发起的“2021全球创始人大会(GFS)”上,《艾问iAsk》创始人艾诚与专注科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的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蒋驰华,致力于智慧矿山无人化技术、推进矿山无人化行业的新标准化的慧拓联合创始人兼CEO陈龙,致力于构建“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生态的中科物栖创始人兼CEO张磊,国内首家突破空气成像技术东超科技创始人范超,从不同角度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路径、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实现等话题展开探讨和分享。
嘉宾观点集锦:
1. 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蒋驰华:
- 技术(发展)的本质其实是由技术的组合和技术的演进所带来的,是由底层的小模块聚集而来的。底层的小模块其实就是专精特新,没有了底层基础的模块,就无法构建上面大的技术的迭代和应用。所以我们认为,专精特新特别符合当前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 我们做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最重要的一个点是对于趋势的判断。第二个就是时间点。
- 我们谈论技术的时候,从来不是说单独的技术,一定会跟场景相结合。我们认为的技术的实现,更多的是和场景相结合的实践。
- 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我觉得国家的自立自强、企业的自立自强和行业的自立自强,包括科技投资者的自立自强,其实大家都是互相统一的。
2. 慧拓联合创始人兼CEO陈龙:
- 有时候我们做企业,并不是要做千亿还是万亿,当你解决了国家的任务,同时把这么大的能源行业做好之后,其实很难想象一定是千亿还是万亿,就像我们在讲预测未来一样,当你开始预测未来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把未来局限了的。
- 当我们推崇技术的时候,首先有了话语权,当你在讲人工智能和AI的时候,都是引进国外的,但是一旦讲到了平行(系统理论),那就是中国的技术。
3. 中科物栖创始人兼CEO张磊:
- 其实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人机物深度融合这个事是我们团队提出来的。
- 以前有很多做物联网的,但是没有跟互联网融入在一起,我们希望用我们的人机物技术能够实现真正的融合,这是我们的技术路径。
- 中科院是中国科研的国家队,要尽国家队的责任。所以,我们中科院讲的自立自强,一定是为国分忧的。但如果到了一家企业,我觉得还是略微不一样,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讲,还是希望把自己的竞争壁垒,把自己的那一招建立起真正差异化的东西。这个在本质上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这是不同的定位。
4. 东超科技创始人兼CEO范超:
- 我们很多人喜欢看科幻大片那种三维立体呈现的场景,包括漫威的电影,那个场景所需要的技术,目前我们公司已经实现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在产业化当中把它做得更便携。
- 我们现在的显示屏,我们可以不依托一个屏,我们可以在空中的某一个画面,你还可以点击操作,目前中国只有我们具备这样的技术。
以下为《艾问人物》对本次论坛部分实录的编辑整理:
-艾问“专精特新”:如何理解专精特新?–
艾诚:大家好,我是《艾问iAsk》创始人艾诚。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是“艾问专精特新论坛: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实现?”。在座的不少都是老朋友了,但我们因为“专精特新”话题聚在一起还是第一次。接下来请几位嘉宾依次介绍一下自己,以及你们所理解的科技创新和专精特新。当我们在谈论科技创新和专精特新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先从赛富投资的蒋驰华先生开始。
(编者注:赛富投资基金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为亚太地区的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私募股权公司,主要从事在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和印度的项目投资。在中国和印度分别设有办公室,投资领域主要涵盖消费类的产品及服务、科技行业、传媒业、通信行业、金融服务、医疗、旅游业及制造业。资料显示,赛富投资基金目前管理美元及人民币基金总规模接近700亿元人民币,投资、管理近400家企业,包括超过6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本场论坛嘉宾企业慧拓和中科物栖均为赛富投资基金的被投企业。)
蒋驰华:从我们的角度看,从国家的层面来讲,专精特新是一定要大力发展的,因为它底层的基础是说,技术(发展)的本质其实是由技术的组合和技术的演进所带来的,是由底层的小模块聚集而来的。底层的小模块其实就是专精特新,没有了底层基础的模块,就无法构建上面大的技术的迭代和应用。所以我们认为,专精特新特别符合当前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需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希望投到单个领域的独角兽,单个领域的具有垄断寡头的市场足够大的公司。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又需要在专精特新和投资的维度找到中间的一个平衡,这是我们看这件事的一个基本特点。
艾诚:好,接下来有请东超科技创始人范超先生,和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
范超:大家下午好,我是东超科技创始人范超,今年是我们创业第五年,我们是做未来显示的的企业,方向是做代替液晶、OLED未来显示的方案。从显示的方案来看,它的技术将近有十几年没有更新迭代了,我们很多人喜欢看科幻大片那种三维立体呈现的场景,包括漫威的电影,那个场景所需要的技术,目前我们公司已经实现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在产业化当中把它做得更便携,目前我们有正在推的一代技术,还有储备的二代三代技术,一代的技术是可交互的空中成像技术。比如我们现在的显示屏,我们可以不依托于一个屏,我们可以在空中的某一个画面,你还可以点击操作,目前中国只有我们具备这样的技术,国际上只有一家日本的上市公司。通过我们的一些日本包括欧洲的客户,以及我们中国的检测机构,目前我们的技术已经比日本领先很多了。同时我们的成本价也非常低。
(编者注:东超科技成立于2016年8月,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平台资源建立并进行技术转化。公司自主研发的“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负折射平板透镜,以光场重构原理将发散的光线在空中重新汇聚,形成不需要介质承载的实像,结合交互控制技术,从而实现人与空中实像的直接交互。目前,东超科技已实现了负折射平板透镜的成熟化量产,并先后推出了非接触式电梯内呼/外呼交互终端、非接触式医疗自助机、空中成像提词器、可交互空中成像展示机等多款产品,系列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关注,还远销法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艾诚:接下来请慧拓联合创始人兼CEO陈龙先生和中科物栖创始人兼CEO张磊先生,您两位都有中科院的背景,和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
张磊:大家好,我是中科物栖的创始人兼CEO张磊,我觉得我们(公司)好像足够“硬(科技)”,首先,我们是从中科院计算所孵化的企业,计算所孵化的都是特别大的企业,比如理想、寒武纪,昨天上市的龙芯等,这些都是千亿市值以上的大企业,而且身上也带着这种基因。第二,我们整个集团也带有硬科技属性,我现在还在计算所兼职研究员和博导,我们公司的另外一个合伙人是从英特尔出来的专家,我们的团队是非常有技术基因的。第三,我们做的事情也非常“硬”,我们做的是芯片操作系统,包括平台,是面向万物互联,我们自己叫IT 3.0最底层的核心技术。所以从这三个角度来讲,我们公司都足够“硬”,专精特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编者注:中科物栖是中科院计算所2018年孵化并重点支持的高科技企业,深耕IoT研发领域,致力于底层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提升物端算力,打造Smart AIoT生态。核心产品包括物端AI芯片、超微计算机、“人机物”智能操作系统、物栖云平台等,可广泛应用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构建“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生态,实现物联网从功能到智能的变革。张磊是中科物栖联合创始人兼CEO,也是中科院计算所博导、研究员、物端计算系统实验室主任。2018年携手王元陶博士(前Intel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王颖博士等联合创办中科物栖。)
陈龙:大家好,我是慧拓联合创始人兼CEO陈龙。磊哥讲得特别好,他一直在强调“硬”。所以我刚才一直在想“硬”这个词和“专精特新”的关系,我想到了我们的应用场景。我们公司名称是慧拓,我们做的是把新的无人驾驶技术,主要应用在一些刚需的场景当中。现在我们落地最快的场景是矿山。我们做的是什么?就是把现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所有用人的环节全部去掉,无人驾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包括运输。目前我们在整个中国,包括煤炭、钢铁、有色、石灰石等落地了30多个矿,最大的矿涉及到的车有上千台,一台车售价接近3千万人民币,本身我们这家公司也是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出来的,自动化所是中科院的老招牌。
(编者注:慧拓成立于2019年,志在自主研发出完全自主可控的智慧矿山无人化技术。公司首创ACP平行驾驶理论,自研出了“愚公YUGONG”无人矿山整体解决方案,由矿车无人驾驶系统、云端智能调度与管理系统、挖机协同作业管理系统等六大核心子系统组成。是世界唯一一个全机型适配,国内唯一多矿种和全场景的解决方案的企业。2020年,慧拓开始商业项目规模化落地。一年后,该公司的订单总额达到3.5亿元,在水泥、煤炭、冶金、有色等四大行业打造出具有标杆意义的商业落地项目,推进了整个矿山无人化行业的新标准化进程。慧拓联合创始人兼CEO陈龙是中山大学计算机院博士兼博导,现任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教授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艾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孵化出来的是多大规模的企业?
陈龙:自动化所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都是中国科学院,科学院承载的能力是什么?什么是专精特新?其实我们总书记讲了一句话非常好,就是我们搞科技创新要有四个面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自动化所,一直都承载着国家卡脖子问题的重点攻关,有时候我们做企业,并不是要做千亿还是万亿,当你解决了国家的任务,同时把这么大的能源行业做好之后,其实很难想象一定是千亿还是万亿,就像我们在讲预测未来一样,当你开始预测未来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把未来局限了的。所以,我希望我们可以帮助国家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艾问“专精特新”:科技创业如何自立自强?–
艾诚:投资人去评价科技的自立自强的时候,更看重的是市场应用,说白了,客户、产品、服务,看重的是市场。艾问从2014年成立至今对话近千位创始人,大部分都是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市场上有一个争论,如果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当你转型从科学家变为企业家或者创业者的时候,需要面对的是现实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实现需要你真正自立自强的技术。您能不能自我剖析一下。你的科技硬在哪?又是如何保持自己科技的自立自强的?
陈龙:刚才在讲专精特新,因为我们做这个研究做了几十年。总书记讲的四个方向非常好,有了四个面向之后,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从技术科学到应用科学到上层的软硬件系统,我觉得首先要有自己的理论支撑。比如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给的是一个理论的贡献。在正确理论作为支撑的基础上,你做的所有科技创新,如果是中国人做的,那其实毫无疑问,这就是中国人的创新。
作为我们而言,我们有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华人自创的理论叫做“平行系统理论”,什么意思?简单来讲,我们叫虚实活动,同时虚实要结合。具体用到无人驾驶,我们现在做的整个无人驾驶,特别是在矿区做的无人驾驶,矿车的高度可以达到8-9米,一个轮胎4米多高,一个车3千多万,每天放在那儿,不可能花很长时间让你测,出了问题的风险成本也很高。那怎么样用非常少的风险成本让无人化顺利地跑起来?我们在实验室会把矿山的平行系统做完,模型做好之后,把所有的模型放到现场去微调,然后把问题再反馈,形成一个系统的闭环。现在你会看到,我们在全中国落的三个矿山,如果有机会,在北京中心我们可以看到,3座矿山1:1虚实互动的平行系统,每一台车的状态你都可以看到,甚至是每一台车明天后天时候可能会遇到的状态(你都能看到)。通过未来来引导现在,这个理论叫做平行系统理论,也是我们的首席科学家王飞跃老师提出的,这是华人完全自主可控的理论。当我们推崇技术的时候,首先有了话语权,当你在讲人工智能和AI的时候,都是引进国外的,但是一旦讲到了平行,那就是中国的技术。
艾诚:描绘慧拓的技术壁垒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慧拓参与的智慧矿机的元宇宙,是不是可以推理,不仅仅是应用在智慧矿山上,我还可以做很多场景不同的应用?
陈龙:对,其实我们主要应用在矿山,因为矿山的刚需非常强,我们到今年的最后一个季度,签了四个亿的订单。在无人驾驶领域,除了矿以外,我们还有港口、园区,都有很多相关的案例在推广,这可能都是我们明后年突破边际的事情。
艾诚:下面我们请问一下张磊,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到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您如何解读这个所谓的人机物融合?您又用什么样的技术壁垒让自己自立自强地成为这个赛道的头部?
张磊:我们非常荣幸,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看到总书记提到了人机物深度融合。其实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人机物深度融合这个事是我们团队提出来的,它的背景是,在2012年前后,中科院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先导性项目,叫海云计算系统。大家都知道云计算,我们要在端上布局大量的先进的计算设备,另外是海云计算,它的意思就是说,海蒸发完以后到了天上变成云,所以我们在端上要做过滤和处理,然后形成端云的结合,这是中科院非常大的一个战略方向,我们参与到了这个项目当中,并且负责了海计算。云计算是寒武纪团队做的,所以我们两个团队是这样分工的。
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想的就是要做人机物融合,人机物融合的想法本质上是说,我们在80年代的PC互联网,那时候是把大量的机器接到互联网里。到智能手机出现以后,就有了移动互联网,把人跟人,包括人跟信息和互联网服务做了一个非常紧密的结合。我们觉得,下一个大的时代,可能十年以后,从2012年到2022年,有大量的物端设备还没有被互联网化,还没有介入到信息空间。所以我们当时希望用海计算这种技术,把大量的物端设备融入到互联网里面,让人、互联网信息服务,包括物端的设备,能够自由互联,形成一个大网,这是我们当时大的愿景。
因为我们是一个计算所,包括我们团队大家都是做计算机系统的,所谓的系统就是有芯片,有操作系统,所以是软硬一体的东西。我们的核心技术也是沿着计算机系统演进的路线(发展的)。以前我们知道计算机都特别大,在60年代可能有一个房间那么大,后来计算机做到了一个桌面,再往下就是手掌机,这奠定了1.0、2.0时代最核心的东西。我们的做法就是用芯片和整套技术,把整个计算系统做得非常小,成本非常低,然后下沉到海量的物联网设备。让物联网设备变成像电脑一样,一下子就可以接入我们的体系里面。以前有很多做物联网的,但是没有跟互联网融入在一起,我们希望用我们的人机物技术能够实现真正的融合,这是我们的技术路径。
-艾问“专精特新”:投资人如何识别专精特新企业?–
艾诚:我想请问下蒋驰华先生,如果让你追问东超科技范超先生一个问题的话,你会问科技创新还是收入和客户?
蒋驰华:我其实更多的是想了解你的应用场景以及你的成本是不是接近产业的拐点?
范超:目前在医疗这一块,我们2020年的第四季度正式开始做市场,第四季度做了3千万的业务。今年到农历结束前,我们大概有一个多亿的订单,但是交付是有时间的,这个是聚焦在医疗,因为医疗是非接触的,可以改变医院的控制方式。今年12月份我们刚拿到了一块量产汽车的订单,已经开始签订单,逐步进行交付了。在汽车当中的一些应用也是非常多的,因为我们现在先聚焦了医疗,再聚焦了汽车,后来再聚焦家电、轨道交通、公共场所等等一系列的场景。
蒋驰华:这个技术在五到十年前,日本就已经有了,但是一直没有应用化的落地,主要是成本比较高,另外在应用场景里面也没有非常的刚需。所以无论是一个技术还是一个事物的发展,它一定是要到达一个比较好的拐点,有大规模的应用后,才能反向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发展又会促进其大规模的应用。我现在听下来好像有一些应用了,尤其是疫情还有线上化数字化的这些东西,促进了当前的加速。
艾诚:主要是范超说到东超科技已经有一个亿的订单了,作为投资的姿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艾诚:接下来说说中科院孵化的两家创业企业,当时赛富的蒋驰华先生你是怎么捕获他们的?中科院是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是吗?
蒋驰华:其实准确地说,台上坐着的是三位中科院的人,我20年前也在中科院空间中心。所以他们其实是我的后辈,当然我也很高兴看到他们的目标(编者注:蒋驰华先生在加入赛富之前,曾长期在中科院、IBM日本、索尼中国、海尔集团等跨国企业从事芯片和系统研发、研发管理、新业务开拓和战略投资等工作)。关于市值这个事情,主要是由我来帮他们去推算的,他们干就可以了。基本上我们投资的标的,基本都是照着未来千亿市场规模和千亿的市值去投的。所以他们接受我的钱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他们的目标已经是在那里了,未来任重道远。
艾诚:回到科技自立自强的主题上,当你作为一个投资人去评估一家科技创新企业的时候,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实现?对于慧拓和中科物栖这两家公司,您是如何来评价它们的科技自立自强?
蒋驰华:我觉得是这样的,最基础的东西还是趋势,我们做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最重要的一个点其实是对于趋势的判断。现在是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的对立,现在我们在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更多的是投趋势,这个趋势就非常简单,就是未来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以及矿山的无人化管理的趋势,我们相信它一定会到来。另外一个其实就是万物互联,我们找万物互联的标的已经找了很多年,但是看到中科院计算所张磊这个团队的时候,我们其实是眼前一亮的。所以我们认为第一个就是大的趋势。
第二个其实就是时间点,光有趋势是不行的,时间点也很重要。当东西(条件)没有具备的时候,你光看到趋势(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谈论技术的时候,从来不是说单独的技术,一定会跟场景相结合。比如无人驾驶技术,真正的无人驾驶L4、L5要在路上跑,可能得是五年或是十年以后,但是在矿区封闭式的场景下就比较容易实现,可能会在三年以内就能实现。万物互联也是一样。我们认为,在它能够把基础的端侧的芯片操作系统和云端的系统都做起来的时候,它可能实现得反而会更快,不像原来单做一些碎片化的东西。所以我们认为的技术的实现,更多的是和场景相结合的实践。
艾诚: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做股权投资也要稳,但其实科技创业领域的投资风险非常大,尤其是硬科技,越硬越有风险。第一个做科技创新的能够获得先发优势,但同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可能会变成后来者后来居上的“垫脚石”。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如何在“稳”和“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
蒋驰华: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永恒的话题,我们在投资入行开始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投资的整个经验来看,就是需要有一套多元思维模型的东西来指导投资。这套框架包含了财务数字,包含了对趋势的预测,包含了对拐点,特别是技术在近期的一个指数性的变化。我们的观点和预测都在这整套框架下,用这一套多元思维模型来对整个公司乃至行业层面变化的分析后,去找准行业的趋势,以及其他的拐点,然后去进行投资,当然这是最好的状况。但也有不少情况下是公司可能来早了或者晚了,如果说,公司在趋势之前来早了,那其实就得靠一个字:熬。比如我们投的两个项目这两年上市了,但都熬了10年和15年,东风科技大概熬了十几年,天下秀也是十几年,都是早期转型,不停地熬下去。所以,早期就是要熬。
在座的两位也是一样的,我们认为这个趋势快来了,所以要去做,但是要更接地气。另一方面,如果有可能是我们做得晚了,那就只能找差异化了,找差异化不是更好,而是要有差异。尽管别人做了,但是在赛道里面还有其他的机会,其实也是可以的。当然,最好的就是能找到趋势、拐点,然后去进行叠加。
-艾问“专精特新”:科技为谁自立自强?–
艾诚:最后的问题,当你在投和创的时候,你相信科技的自立自强,到底是谁的科技自立自强,是创始人陈龙、张磊的自立自强?还是中科院的科技自立自强?这个时代在科技上是自立自强吗?
张磊:这个问题不是特别好回答,我最近两年在中科院待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我之前在中科院的时候,大家讲的都是卡脖子,然后科研为国分忧,让我们感觉这个技术就是为了服务国家。但是我觉得,大家说白了都是不同的定位,因为如果我们在中科院的话,它是中国科研的国家队,你要尽国家队的责任。所以,我们中科院讲的自立自强,一定是为国分忧的。如果到了一家企业,我觉得还是略微不一样,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讲,还是希望把自己的竞争壁垒,把自己的那一招建立起真正差异化的东西。这个在本质上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所以我的理解,其实就是站在不同的位置。我们(现在)要对企业负责。
艾诚:对谁负责,或者说为谁科技自立自强,取决于股份的比例,到底是民企国企央企,包括清华也在做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大家都在探索,原来是学校做大股东,教授参与其中,带几个学生,后来这事不太成,然后开始演化,慢慢地鼓励教授和学生成为的公司的大股东,来接受市场的检验。现在在中科院是什么样的趋势?
陈龙:从自立自强的角度来讲,往大了讲那一定是国家自立自强,没有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不可能有现在所有的这种趋势,这是一定的。但是国家的这种(科技自立自强)都是需要有人来承担和承载的,比如科学院,比如清华,一定是责无旁贷。我党第一个百年之后是第二个百年,第二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觉得责任在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对于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来说,就是把我们掌握的最前沿的科技转化好,不仅仅服务好国内,我们现在也有很多海外的项目正在做,可能你在明年就会看到,世界上的能源开采是中国人开采,太空中的能源开采也是中国人开采,这就是一点体现。
艾诚:最后一个问题,我想问下蒋驰华先生,在投资慧拓和中科物栖这两家企业的时候,您是看重国家队还是看重团队里的人?
蒋驰华:我们并不太在意这个,这应该是时代的自立自强,原来的话可能是我做一套技术,或者是做一个产品,其中一部分是拿来主义,剩下的靠自立自强,那是过去的时候。但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我觉得国家的自立自强、企业的自立自强和行业的自立自强,包括科技投资者的自立自强,其实大家都是互相统一的,只有这样,产品才有竞争力,才能有组合的创新,才能获得市场,才能赢得未来。所以我觉得这是时代所赋予的,不是大家所选择的。
艾诚:好的,感谢各位嘉宾精彩的分享。今天在现场,我们了解到了在世界首创的“平行系统理论”技术的慧拓,在国内最早提出“人机物深度融合”构建万物互联生态的中科物栖,在国内率先突破“空气成像技术”的东超科技等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企业,也从赛富投资基金蒋驰华先生的视角了解到他对于企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正如蒋驰华先生刚刚说的,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下,国家的自立自强、企业的自立自强、行业的自立自强,包括科技投资者的自立自强,大家都是互相统一的,我相信,我们科技自强的实现,未来可期。非常感谢各位的分享。我们今天的“专精特新论坛”环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结语
有句话说,“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研究交叉发展,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加速融合,尤其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各个国家也在加紧布局推出一系列战略安排,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任务也愈发紧迫。《艾问人物》自2014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艾问人物》(iask-media.com)节目对话顶级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等众多行业标杆领袖的人物,并通过官方旗舰活动全球创始人大会(GFS)为全球创始人创造发声和交流的平台,与时代创始人同行,向世界讲好中国创新故事,值得欣喜的是,在与时代创始人同行的过程中,《艾问人物》切身感受到,在众多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投资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看到国家的科技水平正在逐渐得到更多的提升,科技原创能力也在慢慢地加强,《艾问人物》愿与代表中国科技力量的时代人物同行,做中国科技崛起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共同守正创新,预见未来。

END
编辑:Catherine
【寻求报道】
iaskcindy (微信ID)13366233569(电话)
iask015(微信ID)15321902969(电话)
【商务合作】
vivi040313(微信ID)17310560187(电话)
17310097569 (同微信)
【艾问融资】
bp@iask-capital.com 13671273860(电话)
【加入艾问社群】
iask005(微信ID)17718525976(电话)
bp@iask-capital.com 13671273860(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