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电视承载了几代人的欢笑,收视率一台比一台高,广告收入节节攀升,电视台拥有着众星捧月般的辉煌。
然而,时代在改变。
4G网络的普及,各大视频网站随时、随地看视频内容的便捷,新媒体的强势来袭,猛烈冲击着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台。受众流失、广告下滑、渠道垄断优势不再,电视台似乎陷入了颓境。
有人说,终有一天,电视台会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事实真会如此吗?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袁小平,试图找寻一条传统电视台的救赎之路。
唱衰电视是否为时过早?
艾诚:从2014年6月份开始,您担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你觉得应该让媒体和教育成为你的新使命?
袁小平:我到中国教育电视台后,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调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觉到中国教育电视台应该用好三个词:“中国”、“教育”、“电视”。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给我们概括为 “中国”是你们的水准,“教育”是你们的本业,“电视”是你们的阵地。
作为台长,我最担心的是电视媒体在外界的冲击下忘本,担心同事们在社会大潮中“忘本”,不去做电视了甚至连做电视的感觉都没有了。所以我提出“回归”。频道必须回归,阵地必须回归。用这两个“回归”带动人心的回归。
艾诚:您怎么理解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当下中国的教育里面所肩负的责任?
袁小平:“党”是我们的姓,“教育”是我们的名。我们背后就是教育资源,所以我们做节目时,要紧紧根植我们的教育。比如去年我台的《直通高考》、《直通高招》在直播的进程中网络媒体紧密对接,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在网络市场上也取得好的经济收益和较高的流量。也从另一个角度反证了电视媒体和电视频道的不可替代性……,也愈发说明在网络喧嚣的今天,电视频道的公正、品质和权威的极端重要,在唱衰电视的时候,我坚持认为电视衰不掉。
艾诚:您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提出,要把它打造成学习型、特色型、精品化。那从入台到现在您做了哪些具体的努力?
袁小平:电视媒体竞争很激烈,我们得找准自己的位置。所以我跟同事讲,要“剑走偏锋”,要另立门户,要找到别人不可替代的,而且可持续往前发展的路。我们必须回归到教育。比如,我们办的栏目《中国艺考》、《少年工匠》都要根植教育的。我们做的节目、栏目,立的节目、栏目一定是和教育紧密相接,和教育市场产业链相衔接的,这可能是我们台在实行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点。
中国教育电视台如何做到逆袭而上?
艾诚:最近中国广告营销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的上半年,中国整个广告电视的下滑非常厉害,传统广告下比下降了大量,那您作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是否也感受到了这份压力?怎么办?
袁小平:压力巨大。因为目前中国的电视都是靠广告吃饭,概莫能外。所有的电视台都没有摆脱靠广告生存的窘境。
艾诚:那您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比如电视没办法产业化?教育没办法产业化?还是因为制度的限制?
袁小平: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广告今年是逆势上扬33%的。我上任以后就确定了我们台的所有新闻节目绝对不能去搞经营,这是底线,是红线,不能碰。这样它的品质、公信力就上来了,这是对我们频道的一个反馈。
同时我们的栏目是生根于教育的,是有巨大的产业链支撑的,所以我们和广告方就会谈另外一种合作方式,这是我们的营销策略。但是我始终认为中国的电视一定要摆脱依靠广告生存的窘境。
“产业反哺事业” 建立生态闭环
艾诚:《艾问》有一个创新的节目叫做《预见未来电视论坛》,其中有一集,我们专门讨论未来的新媒体,那在袁台您的眼中未来十年的新电视是什么样子?
袁小平: 我不敢说十年后怎么样,但是我们从明年开始对全台的频道,针对我们教育系统的资源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或者是尝试、拓展。
举例说,我们有个公益的早教频道,它和中国顶级的儿童艺术剧院联合成立了一个联盟,在这个联盟的旗帜下,发展我台频道下属的早教产业,包括幼儿园,早教培训、艺术演出等效果非常好。从最下游的幼儿园的活动到上游的电视频道,期间频道展示幼儿园的各项内容与活动,我台的主持人、中国顶级儿童艺术剧团的演员来指导幼儿园孩子们的艺术活动。这就形成了一个上下结合的闭环。
艾诚:当大家看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看到您的时候,大家期待的是更多好的教育类的节目以及媒体责任,您能否对关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学生、家长、年轻人们说说您想说的?
袁小平:我希望中国教育电视台能成为家长的良师益友。在你们有难处的时候,锁定我们的频道,看看我们的新闻,也许会对考试有帮助。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口号叫“静下心来”。我想通过“静下心来”,讲好中国教育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