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友: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最好证明,能收购到通用电气才牛逼,通用家电日渐式微,为海尔鼓掌!是中国企业的骄傲!
微博网友:收购一个夕阳西下的通用家电,真的对海尔有用吗?当年的联想收购IBM,现在看看,对联想有什么用?中国企业为什么热衷于收购快被人家淘汰的资产?
我的中国梦依旧是创立一个,真正的世界名牌。
海尔收购通用家电
市场传闻半年之久的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完成最终交割。青岛海尔最终以55.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通用家电。由此,标志着通用家电这家老牌欧美家电厂商正式成为青岛海尔的一员。
该笔收购为中国家电业至今为止最大一笔海外并购,通用家电擅长生产洗碗机和冰箱等大型家电,在以预装家电的住宅为主流的北美市场拥有很高的品牌实力。有业内人士认为,该笔收购将从今年下半年起将对青岛海尔的业绩带来正面影响。据英国调查公司欧瑞信息咨询公司统计,家电的全球市场份额方面,海尔位居全球第7位,通用位居第19位。收购后的海尔通用联盟将超过日本的松下和美国宝洁(p&g),跃居全球第5位。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当前的海尔,正致力于转型成为真正的互联网企业,依托互联网,驱动企业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型为与用户融合共创的平台。”
通过此次收购,海尔不仅可以接管通用在美国国内的9处工厂和家电研发部,还将获得销售和采购的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和继续使用通用品牌的权利。海尔在2012年就收购了原三洋电机的白色家电业务,张瑞敏一直想通过大型收购来改变“低价位品牌”的形象。
世界第一!
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电冰箱厂,到全球第一大白电生产商;从率先在美国建厂,到搭建全球研发资源整合平台;从大规模制造,到多元个性化定制……作为海尔集团几十年的掌门人,张瑞敏不断书写和延续着“国货神话”。
但如今的张瑞敏,却感觉到比过去更强烈的危机感。在青岛海尔工业园他的办公室墙上,“如履薄冰”四字赫然入目。
“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从世界霸主的位置上下来了。在互联网时代,冠军往往最有可能成为泰坦尼克号。” 张瑞敏反复提及,“一旦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企业随时可能万劫不复,像大楼一样轰然倒塌。”
张瑞敏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同龄人,1984年,张瑞敏临危受命,接管当时已经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海尔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小厂,有800多名等着发工资的员工。上任后,张瑞敏四处借钱,说服工人们留下,盘活企业。
海尔冰箱诞生时,正好赶上了中国冰箱市场第一轮的“爆炸式增长期”。当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城市中黑白电视、电冰箱才开始进入百姓家。作为全国100多家电冰箱厂中的一员,海尔的冰箱票也能卖到1000多元一张。
但张瑞敏已经敏锐地看到,以质量而非产量取胜,将是大势所趋。他说服政府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生产线,同时引进了德国PIN标准以及ISO国际标准。一个不起眼的小厂,逐渐成为质量和标准的排头兵。
“要么就不干,要干就世界第一。”这是海尔持续近30年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与张瑞敏一次“备受刺激”的人生经历有关。
上世纪80年代,张瑞敏第一次出国,与德国商人洽商引进设备,砍价时惹恼了德国人。德国人一下子把本子摔到桌子上,非常生气地说:“德国设备就这个质量、这个价格,你们可以不买。只有我们,才会有奔驰、宝马这样的好品牌。”
“中国制造”和“德国标准”,一直盘绕张瑞敏心中。直到今天,张瑞敏的日记本里还保留着第一次出国的登机卡。
若干年后,这位德国企业家来海尔工业园参观。张瑞敏代表海尔说:“要感谢您,你们的技术是我们的老师。”对方说:“你们做得比我们好,因为你们始终有一个梦,而我们没有。”当时,德国企业的销量仍然停留在一百多万,而海尔已经一千多万,是他的十倍。2002年上映的电影《首席执行官》中,以张瑞敏为原型,艺术地再现了这段中德企业家之间的故事。
1995年,中国加入WTO时,大家都感到“狼来了”。有人劝张瑞敏,把发展重点转到乡镇、农村等二线市场,避免和进口家电直接竞争。但没想到,他不仅没有退,反而进把海尔的工厂开到了美国。张瑞敏说“到了今天,中美两地工资差距不到4倍,我们也逐步打开了海外市场。很多时候企业确实非常困难,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坚信方向正确。”
勇立潮头30余载,海尔如何保持长盛不衰?张瑞敏说,归结一下的话就是两个字:“自杀”。他说:“要想成为百年老店,就是在自杀重生、自杀出局两者间做一个抉择。要么提前自杀,涅槃重生;要么被淘汰出局。所谓百年老店,就是不断涅槃的结果。海尔价值观是四个字:自以为非——天天挑战自己、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张瑞敏说:他的中国梦依旧是创立一个真正的世界名牌。“我希望,不管走到世界哪个地区,人家都会说,这个产品我们信得过,它是中国造的。”
互联网化下的海尔
“从传统时代到互联网时代,退缩等待是死路一条。”张瑞敏在一场论坛中如是说。已逾花甲的他一点也不畏惧改变——接手海尔30多年,张瑞敏一直在思索着海尔的未来。2012年底,为了踏准互联网时代的节拍,海尔彻底颠覆了原来的组织架构,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并在以下几个方面逐渐踏上了转型的步伐:
1、打造用户生态圈
以家电制造起家的海尔,如今不再追求产品的批量化生产,而是强调“用户个性化”。“用户生态圈”是海尔连接用户需求的通道。杨君是北京的海尔用户,她在海尔用户交互平台提问“有没有给孩子专门使用的免清洗洗衣机”,没想到几个月后,“真的看到免清洗洗衣机出了迷你版”。
2、打造人单合一2.0
根据调查,海尔大型家用电器零售量连续六年全球第一。对于这样的成绩单,张瑞敏依旧危机感十足,“你不能停留在原来的经典上,你现在要创新。”
张瑞敏口中的“创新”是再次迭代了2005年提出的“人单合一”管理理论:“人”是员工,“单”是用户,“合一”是把员工和用户连到一起。十年前,张瑞敏是希望将企业和市场连接在一起;十年后,他希望海尔建立一个“共创共赢”的生态圈。为此海尔正在推动“三化”,即企业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和员工创客化。
在改革之前,海尔的员工有8.6万人,改革之后为6万人。按照海尔给出的说法,这6万人均属于创客,也可以理解为海尔的内部创业是每名员工都在参与。而剩下的2.6万人已经被海尔裁掉了。
张瑞敏说:“我们鼓励大约近万名管理人员进行转型,要么转为创业团队,要么就离开。我不会给你提供一个工作岗位,但是我给你提供了一个创业的机会。”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快组织沟通效率,同时促使每个员工变得更加主动,以创业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心态来工作。
艾问每日人物想说: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当一个组织之外的变化速度超过之内的变化速度时,它离死亡之日也就不远了。”企业的发展就像抛物线,在你最成功的时候,就像在抛物线的顶点,但当你沾沾自喜的时候,抛物线就开始向下急剧下滑,而不断奋进的企业家,就是那种能够在事业最成功的时候给自己画下第二个、甚至第三、第四个抛物线的人。面对组织衰亡定律,张瑞敏用自己的中国式智慧“扶大厦之将倾”,树立了中国制造在世界的领先地位,随着工业4.0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位中国管理教父还能否带领海尔再次傲视群雄?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