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本期艾问人物!
随着京东健康12月8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港股迎来了继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之后的第三家互联网医疗企业。
京东健康股票代码为6618.HK,与京东每年的6月18日店庆日“遥相呼应”。上市当日发行价70.58港元,总募资规模264.57亿港元。虽然晚来一步,但截止收盘,京东健康涨幅55.85%,市值达到3440亿港元,已经超越了市值3216亿港元的阿里健康和市值1050亿元的平安好医生,跻身港股互联网医疗市值Top1。
随着上市成功,京东健康估值从一年前的70亿美元飙涨到440亿美元,上涨约5.29倍。IPO后,京东约持有68.73%的股份,刘强东的个人财富也因此增加了357亿港元。
京东健康方面透露,此次IPO募集到的资金将用于4个部分。募得资金的40%将用于业务扩张,30%用于产品研发,20%用于投资、收购或者战略联盟,10%用于营运资金和公司一般用途。
上市当日,【2020全球创始人大会·上市公司领军人物】榜单上的上榜人物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及董事会成员、京东集团核心管理层代表,以及京东健康合作伙伴等共同参与了敲钟仪式。不过,作为京东健康背后的谋大局者刘强东,并未现身。
入局互联网医疗 “好饭不怕晚”
虽然人不在现场,但在京东健康CEO辛利军随后发表的上市演讲中,仍旧向这位幕后大佬表达了敬意:“我要特别感谢刘强东先生,正是他的战略格局和超前眼光,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好、更踏实。”
2014年被视为互联网医疗元年,此时的京东依托电商平台选择以药品零售为切口入局。同年2月,京东集团便将医疗健康业务作为独立的业务线开始运营,足以看出刘强东对互联网医疗的重视。
当时,有过宿迁任职经历的泰州市领导找到刘强东,希望和京东平台共同打造“医药城”项目。刘强东派出考察组,得到的反馈却是“政策没有,风险太大,没法儿做!”
政策作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缺少政策支持,前景不甚明朗。但刘强东并未放弃,他又派出时任京东商城开放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辛利军带队再次考察调研。辛利军在2012年10月加入京东,曾担任京东商城居家生活事业部总裁。
不过,辛利军考察归来后得出的结论和上次一样:没法做!刘强东给出的回复也如第一次般坚决,语气更甚:“医药和医疗行业机会巨大,你们要么做成,要么换人!”
重压之下,辛利军再次一头扎进泰州,深入调研,通过不断汇总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综合泰州市主要领导对互联网医疗发展提出的超前思维,刘强东开始构思京东健康的雏形。
西方有句俗语:“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概都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邮政企业、快递企业的寄递网络优势,提高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推动中小流通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做精做专,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
《指导意见》的出台给物流企业进军医药领域奠定了基础,也像一粒火花点燃了京东健康快速发展的火焰。作为快递物流的头部企业京东,在快速配送方面有着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依托政策和泰州市政府的合作,2017年7月,京东与泰州签订“健康泰州”战略合作协议,建设现代化医疗健康产业园,并在此时推出“在线问诊”服务。京东也从此前的单一医药电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药”联动商业闭环体系。
面对2018年相继出台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医院等一波政策红利,京东健康在2019年5月10日正式宣布独立运营。同年7月17日,京东集团公布了新的人事任命,京东集团副总裁辛利军担任京东健康CEO,全面负责京东健康的战略、管理和业务发展工作。
京东健康初创之际,刘强东提出了以“解决行业痛点、创造社会价值”的初心愿景。比起早早启程的阿里、百度,京东踏入互联网医疗的脚步的确稍晚了些,但辛利军表示:“好饭不怕晚,做得晚能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这个产业的格局和痛点。”
资本市场也显然认可京东健康的价值:成立后仅六个月,京东健康完成了A轮优先股融资,投后估值约为70亿美元;今年8月,京东健康再次获得高瓴资本超8.3亿美元的B轮融资。
京东健康一度成为继京东数科、京东物流后,由京东集团打造的第三只巨型独角兽。
未来十年 数智化社会供应链
实际上,分拆业务并谋求独立上市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们的常规操作。
2014年3月,新浪微博赴美递交招股书;2016年,腾讯旗下QQ音乐与海洋音乐合并成立新的集团,并在2018年12月成功登陆纽交所。更为典型的是从阿里拆分出来的支付宝,已经从最初的辅助性支付工具成长为庞大的金融服务帝国。
相应的,分拆独立后的京东健康,已经成为仅次于零售、数科和物流的第四大子公司,成功上市后将为京东健康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对接渠道,其中发展的重头戏就是供应链。
刘强东有个著名的“三毛五理论”——如果京东有机会获取一元利润,只拿走七毛,另外三毛留给合作伙伴;拿走的七毛,其中三毛五留给团队,剩余三毛五用于公司持续发展,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不计成本地自建物流体系。
招股书显示,京东健康的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两部分:零售药房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其中零售药房主要通过自营、在线平台和全渠道布局三种模式运营,但和“在线买药”相比,人们更关注“在线问诊”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艾问人物》(iask-media.com)认为,长期以来,在线医疗之所以难以实现快速稳健增长,主要原因是生态体系不够健全。标准化是数字化的重要前提,但医疗健康服务是一个“非标准化”的领域,毕竟,不仅每个患者的个体情况千差万别,每所医院、每位医生所擅长的领域也不尽相同。
为了解决这一点,京东健康主要依靠自身供应链和技术能力,通过提高线下合作医院、医疗机构等运营效率,吸引更多医生入驻平台。
供应链不仅是京东的王牌,更是京东未来十年发展的方向。今年初,刘强东将京东定义为“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在前不久11月25日召开的JDDiscovery-2020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更是将数智化供应链视为面向未来10年的新一代基础设施。
所谓“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即用数智化技术连接和优化社会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开放平台有效调动各价值链环节的资源,为医疗行业降本增效。
截至2020年9月20日,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团队超过6.8万名,包括自有和外部医生。与此同时,京东健康还与一些国内顶级专家共建心脏中心、耳鼻喉中心等16个专科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平台日均在线问诊量已近9万人次。
数字医疗 潜力巨大的市场蓝海
中国是人口大国,亦是医疗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民众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中国医疗健康支出规模庞大且处于稳步增长态势。
全球最大的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大健康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81310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2177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4%。
不仅市场规模大,其中数字医疗的成长空间也相当值得期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以2018年为例,美国医药电商份额占其国内整个医药流通市场的33%,而中国医药电商份额仅占国内市场的3.9%
根据亿欧智库发布的《2020中国医药电商发展白皮书》,2013-2018年间我国医药流通的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态势,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近在眼前。这也解释了为何如阿里、腾讯、百度、字节等巨头纷纷跑步前进、加速布局……
阿里健康背靠大树好乘凉,其年活跃用户和日均问诊量的数据亮眼,在最新的财报数据中,天猫医药平台的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超2.5亿,而此时的京东健康累计活跃用户数不过1.5亿;字节跳动9月推出独立品牌“小荷医疗”,此前已完成对百科名医的全资收购;百度健康以算法为核心,借助AI搭建商业闭环;腾讯近年来也在医疗健康领域进行了41笔投资;拼多多也在12月1日注册了“多多健康”的商标……
马云曾经说过,“未来十年,能超过阿里的只有大健康产业”。无独有偶,刘强东在京东健康起步之际也曾许下相似的宏图愿景:“健康领域做好了,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
互联网医疗领域里,属于京东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并将越来越精彩。
请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寻觅2020最具影响力创始人申奖入口。
购票请长按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