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3时,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给世人留下1000多部的文艺精品佳作,包括《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等,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他是一个念旧的老人,也是一位文艺暖男,他从大学辍学参加文工队、创作《江姐》造成轰动、年过八旬仍然保持不老童心。阎肃的一生是大写的一生。让我们一起走进阎肃的人生故事,探寻一个真实的阎老。

加入青年文工队被“瞧不起”

1930年,阎肃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原本叫阎志扬,他因为在年轻时被批评“不够严肃”,所以才改了名字。他的父母是忠实的天主教教徒,他从小受洗,在重庆一家教会学校读过5年书,原本学校准备把他推荐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当作未来的“教父”培养。可是,阎肃后来的路却与此渐行渐远。10岁时,阎肃随家人逃难到重庆,在南岸一家修道院的教会学校读书。在唱诗班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音乐。

阎肃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重庆是他接受音乐启蒙的地方。“神父教我们唱一些宗教歌曲,我还学会了四线谱。”

1946年,阎肃考入南开中学。他对音乐的热爱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凭借在教会学校打下的音乐基础,他顺利成为学校合唱团一员,并担任四声部部长;他和同学们一起学唱进步歌曲,编写了人生当中第一部独幕剧,还自编自演了小话剧《张天师做“道场”》,成了学生中的“演艺名人”。

在南开中学求学期间,虽然飘荡在重庆城大街小巷的多是《夜上海》《如果没有你》之类的歌曲,但从延安传来的《二月里来》《山那边哟好地方》等歌曲,也深刻的影响到了阎肃未来的创作风格。阎肃曾得意地对战友说,“南开的自由空气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解放前,阎肃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随后他又考上了重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阎肃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在重庆时的许多生活习惯,“重庆范”深入骨髓。阎肃的儿子阎宇说:“老爷子很怀旧,对重庆的感情很深。阎肃最爱吃的菜就是红烧肉、灯影牛肉、麻婆豆腐等;他把重庆话称为乡音,说它是全中国最幽默的语言。他还特别喜欢川剧,家里那套《川剧总集》影响了他的一生。”

1950年,阎肃作为学校文艺部的副部长,参加了夏季暑期学院活动。阎肃回忆说:“说相声、演戏、唱歌,就在这座古城中,我度过了一个非常快乐的暑假。”

也正是因为看到阎肃在文艺工作方面的能力,一个领导对他说:“你不要念书了,我们要成立一个青年艺术工作队。”阎肃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正要为新中国干点事儿”。就这样,大学还没读完,阎肃就在1950年的9月加入了青年文艺工作队。

阎肃说:“当时,我所有的同学都瞧不起我。”

其实就算现在看来,阎肃做出的选择也是特立独行的。他的同学有的考上了北大清华,有的留学捷克、前苏联。甚至,就连已经和阎肃订婚的初恋情人,也因为这件事和他分手了。

根本没想过今后会搞创作

阎肃说,在青年艺术工作队期间,自己跑遍了山城重庆的大街小巷。后来,组织成立了青年文工团。在团里,阎肃拉过大幕、干过舞台照明,唱过合唱还跳过集体舞。但是阎肃如今还觉得,就算是拉大幕也要把它拉好。

在那个阶段,阎肃为了完成“到处去做宣传工作”的任务,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见过城里人、农村人;国民党的兵,甚至特务;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普通干部,还有乡下集市上的普通老百姓”。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才为阎肃日后的一系列创作打下了基础。

1953年,整个西南青年文工团都到部队当了兵。阎肃的军旅生涯也从此开始。直到1960年前后,因为作品经常受到表扬,阎肃在创作方面的才能被部队的领导注意到了。突然有一天,领导把他叫住说:“我们考虑再三,你去搞创作吧!”

可没想到阎肃直接表示,不干!因为他觉得,自己业余写着玩还挺好,写好了有表扬,写不成了也没人打屁股,多自由。但最终,阎肃还是服从了命令。部队领导为了让阎肃深入生活,就把他派到了部队基层去。就这样,阎肃真正成为了军营一兵。在空军部队里,阎肃与战士们一起打背包、种蔬菜、学技术。很快他就“忘掉自己是从文工团来的身份了”。

住进渣滓洞成就经典《江姐》

1962年,小说《红岩》出版。那时,阎肃正身在空政文工团创作室。因为自小就有在重庆基因,阎肃很快就被小说和其中的人物深深吸引。阎肃觉得,自己一定要把江姐这样的民族英雄搬到舞台上。在阎肃和妻子结婚后休的第一个探亲假的整整18天里,阎肃足不出户,就在一间不足9平米的小屋里奋笔疾书。

后来,为了让了歌剧《江姐》更加真实,阎肃毅然住进渣滓洞,进行了长达七天七夜的体验。在那期间,阎肃一直带着沉重的脚镣生活,吃的是牢饭,睡的是草垫。阎肃曾经告诉儿子阎宇:“老虎凳绑瓷实了以后,往上提一块板就疼得要命。”“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词句正是在那时萌芽于阎肃心中的。

经过两年多的反复修改,歌剧《江姐》于1964年9月正式公演,全国演出1000多场。歌剧《江姐》时引起的轰动让阎肃一举成名,并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接见。首演之后,全中国都刮起了《江姐》旋风,人们嘴里唱的,心里想的,甚至穿衣打扮都在学习舞台上的英雄江姐。

其实,不仅是《江姐》,对于任何一件作品的创作,阎肃都将“拼命三郎”精神发挥到底。阎肃的夫人至今记得,当年为了写《敢问路在何方》的歌词,这个“憨老头儿”每天像着魔一样在屋里转来转去地琢磨,最终,棉拖鞋竟然将地毯踩出一条深深的印痕来。

阎宇表示:“很多人都说老爷子博学多才、聪明绝顶,实际未必如此,在父亲所获得的众多赞誉中,我只赞同一点,那就是勤奋、拼命;印象中他父亲总是坐在书桌前工作、学习,“他仿佛不懂娱乐。或者说,创作、阅读就是他的娱乐。”

从1986年开始,几乎每年的“春晚”,阎肃都是核心创意人员、评审专家。每年的除夕夜,他都是在央视的演播大厅度过的,直到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才赶回家。2009年,在国庆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过程中,阎肃又以79岁的高龄,领衔文学部主任。那一年,他起早贪黑,一丝不苟,创作出《我的家园》、《马兰谣》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个时尚的“暖男”

阎肃不古板,爱打游戏、爱流行乐还爱讲段子。

有些人以为写主旋律的作者就和时尚不沾边,但阎肃的《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等上百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恰恰是因为符合潮流而广为传唱;他本人也是个喜欢李宇春、爱打电子游戏,甚至鼓动年轻人网购的时尚老人。进入新世纪,阎肃还担任过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作为评委,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

“阎肃不严肃”这几乎是所有战友对他的评价。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生活中,阎肃还是个“段子手”。

一次,有人在他面前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这样的泄气话。他笑着接招,“拍在沙滩上又怎样?我依旧轻松晒太阳。”

阎肃曾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说到:是生活给了我启发,是战士们、同志们、朋友们给我的启发,使我懂了他们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很多事情、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很多意外的事情、很多你并不想做但是你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怎么办?化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你放心,准有结果。真的,你自己在你本行当里头,你做出你应该做的事了,你自个活得很滋儿,别人看你也很滋儿,这有用没用,诸位批判之、诸位姑妄听之。

最后我写了一首诗:“人一生,人一生问一问能有几天,人一生算一算不过三天;跑过去的是昨天,奔过来的是明天,正在走的是今天;请别忘记昨天,认真想想明天,好好把握今天;但愿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你依然在我身边;春梦无痕,秋叶缠绵,如歌岁月,似水流年;但愿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我依然在你心间”。

阎肃经常笑称自己是80后,生活中的他确如80后年轻人一样,热情拥抱新事物,嘴里常会蹦出“偷菜”“雷人”一类的词语。阎肃总说,永远要有一颗童心。他总是像孩子一样快乐,极少用愤怒和忧愁的情绪来对待世间事,这也许就是他能永葆创作之树常青的秘诀。

阎老师一路走好,天堂从此有欢乐,让我们祝福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