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马奖,冯小刚一举夺下影帝,这消息一炸开,便将他主演的新电影《老炮儿》迅速炒火。据说,导演管虎最初并未想请冯小刚演老炮儿,当他把剧本送到冯小刚那求意见时,不料冯小刚非常喜爱老炮儿这个角色,主动请缨担纲。

冯小刚在采访中曾说:某种程度上六爷就是我自己。此前他也饰演过很多其他的角色,但他表示:电影《老炮儿》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当演员,其他角色我演不了。”那么老炮儿跟冯小刚究竟有何相似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冯导演的成名经历。

迷惘期:被现实揍得鼻青脸肿

代表作品:《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

冯小刚幼年的爱好是画画,27岁那年,受郑晓龙引荐,被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一名美工师,随后,冯小刚展现出了过人的编剧才华,《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90年代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名单中都有他的大名。

1994年,冯小刚离开艺术中心,并与王朔、彭晓林共同创办了后来被他成为“窑子”的“好梦公司”。对于那段经历,冯小刚戏称,他和王朔是一个窑子里头两个花枝招展的鸡。

在好梦公司,冯小刚或编或导或演了五部半影视作品,拍摄处女电影《永失我爱》,还在《我是你爸爸》中奉献了极佳的演技,但这些走批判文艺路线的影视剧要不就是半放半禁,要不就是未能通过审查直接被毙。1996年,《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开机不久后被停机,电影局给出的理由是:“剧本对于挑逗、追逐、强奸女性津津乐道,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大众审美。”

同年年底的电视剧《月亮背后》杀青后遭禁,数百万投资打了水漂,接连几部作品胎死腹中,好梦公司信誉扫地,被圈内视为“毒药”,“精神领袖”王朔远走美国后,“好梦公司”正式歇业,冯小刚跌入事业低谷。

转型期:别人要奖项,他要票房

代表作品:《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

冯小刚的崛起,可以说是临危受命。上世纪90年代,随着以张艺谋,陈凯歌为首的学院派导演的成熟,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扬眉吐气,但这些金光灿烂的奖杯,却无力挽救中国电影市场连年萎缩的颓势,几大国营电影制片厂接连出现亏损,上影,西影甚至靠借债度日,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小刚被任命为攻坚电影票房的排头兵。

与功成名就的张艺谋们相比,冯小刚并不强势,“甚至有点自卑感,可以强加市场理念给他”。最终,拍摄于《甲方乙方》1997年,以3300万的票房让持续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扬眉吐气了一把。

随后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依样画瓢,为贺岁档量身打造的头三炮的票房依次为,3600万,4300万,3300万。对39岁的冯小刚而言,是否极泰来、迎来事业的春天,于整个中国电影的大环境,却是一声响亮的吹哨。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并不缺乏深刻,艺术性质浓郁的作品,却罕见有观众缘的“俗片”。

毫不夸张地说,以他为起点,中国电影市场化探索摸到了类型化的门道,骂声最猛烈的时候,冯氏喜剧,几乎成为唯一能够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国货,合作伙伴高军这样定义他的奉献,“当年如果《甲方乙方》没有出来,中国贺岁档探索至少要晚5年。

激情期:别人搞喜剧,他玩悲情

代表作品:《天下无贼》、《集结号》

冯小刚拓宽了内地贺岁片的边界。严格意义上,《手机》就已不能被归类到喜剧,喋喋不休的俏皮话下,其实掩盖着现代人在高压与被围观中一言难尽的狼狈。《天下无贼》走得更远,冯小刚开始试探内地的审查底线;之后是第一部古装片《夜宴》,直至《集结号》,终于修炼成功。冯小刚用不到8年时间,就推倒规则,换句话说,他打造了内地贺岁片的原型,又拓宽了内地贺岁片的边界。

《集结号》已经完全将冯氏以往的特点擦得一干二净,既不明目张胆地幽默,也不笑里藏刀地黑色幽默,百分百正经。除此之外,《集结号》还是一部现代战争片,打破了“大片必是辫子戏”的潜规则。走“旁门左道”的《集结号》最终功德圆满,不仅拿下了年度国产片第一的桂冠,也打破冯小刚票房纪录,成为其首部内地票房破两亿的作品。

这一阶段的冯小刚,呈现出一种较劲的姿态,与自己较劲,与舆论较劲。当被批评电影地域色彩太重,在南方卖不动,《天下无贼》就找来刘德华,刘若英,并首次登陆香港,试探港台市场;当被质疑只会拍小品喜剧,不懂视听语言,对大片缺乏掌控力,《夜宴》就砸下1300万美金,网罗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全明星班底,演员有葛优,章子怡,周迅;面对媒体的采访,还不忘酸溜溜地强调“拍得没有拍以前那些现实题材费心”。

而对于自己的软肋——奖项,冯小刚也是欲拒还迎的暧昧态度,曾因金鸡对自己的忽视而放狠话“永不参评金鸡奖”的他,在《集结号》获得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9项提名后,食言参加颁奖礼,并最终抱走最佳导演,与金鸡一笑泯恩仇。

返老还童期:心态上回到起点

代表作品:《1942》、《老炮儿》

自1994年第一次看到《1942》的小说,冯小刚便萌发了想搬上银幕的冲动,之后的岁月,无数次念念不忘这个一见钟情的女子,“拍每一部电影累计的经验,都是在为《1942》做准备”。可以想象,这既是一部野心极大的作品,因为积蓄了冯小刚十几年来的能量。正如冯小刚说的,《1942》是拿过往20年来赌,是成佛成仙,还是功亏一篑、打回原形,其实无论输赢,笑到最后的,还是冯小刚。

冯小刚说:“等我赢了房赢了地,现在拍电影又变成乐趣了,动机非常纯洁,不再为钱拍戏了。再拍五部片就退休”。种种迹象看上去,冯小刚拍《1942》的心态上回到起点。不批判,不反思,不深刻,这是一部与历史平视的电影,这是冯小刚纯真年代的返璞归真,也是他对他导演生涯的一次总结。

老炮儿就是我:不做大师,特立独行

老炮儿在北京话中,专指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儿。冯小刚在影片中饰演的是一个被时代抛弃却热血未凉的老炮儿六爷。隐退江湖的他仍讲义气,重规矩。出门年轻人问路,他会训斥对方目无尊长,不懂礼数。义字当头的他看不惯欺侮小贩的城管,挥手赏了城管一耳光。遇到偷钱包的歹徒还是见人跳楼瞎起劲的路人,老炮儿都会抓住他们谈谈人生。 六爷浑身充满江湖侠客气,就是一个大写的倔强老boy。

回顾冯小刚的导演经历,老炮儿的性格简直就是冯小刚的翻版,他是中国影坛最特立独行的人物。在青年时期因为经验不足被现实揍得鼻青脸肿后,冯小刚成为了商业电影最忠实的信徒与先知。当其他导演还在对海外电影节的奖杯频抛媚眼时,冯小刚第一个站出来,向国内观众“拜年”;当其它电影还在靠一张张卖电影票赚钱时,冯小刚学会了在电影中植入广告,做起一秒钟几百万上下的生意;当所谓的学院派放下架子,献媚大众时,这位最有观众缘的导演又转过身去,背对观众,面对自我。

为什么老炮儿是他最后一次演戏?因为除了老炮儿,别人都无法代表冯小刚自己,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却从不乞求和解,“我只迎合我自己,越自然越好。

他为自己活,为自己导,为自己演,由此说老炮儿就是冯小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