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新的高管入职碧桂园,杨国强都会推荐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自传《富甲美国》。
沃尔玛薄利多销的策略一直是杨国强所追求的,即便是比超市商品贵几千倍的房产,他也表示“就算每平方米房子只能赚100块钱,我也愿意干”。
然而建筑并不是流水线复制的小商品,过快的生产速度所带来的问题之一,便是安全隐患。过去两个月,碧桂园上海、六安等地项目接连发生安全事故,造成7人身亡,这家号称宇宙第一的房企深陷舆论漩涡。
8月3日,碧桂园在顺德总部召开全国媒体见面会,集中回应各界的问题,碧桂园董事长杨国强、总裁莫斌,以及负责运营、财务、设计的集团高管均参加。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场极其严肃的媒体见面会,却被曝出碧桂园为到场的媒体人准备了香奈儿礼品加厚厚的一份红包,想要收买人心。
一问三不知,杨国强称自己是“天下最笨的人”?
相比于总裁莫斌就安全事故问题现场鞠躬道歉,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的发言令人心寒,他将一场重大事故媒体问责会变成了自家的表彰盛宴,言语中是对自己、碧桂园以往成绩的肯定。

面对记者的质疑,杨国强先是将自身置于事故之外,“最近半年我主要的精力做农业和机器人。我希望莫总今后出现一次处分一个,所有的事情都要安全严格地做好,不能有任何理由。”
接着又老生常谈起自己的农民出身与成功后回报社会的心,“16年前,我捐了一半的钱做了国华纪念中学,帮助了二三千名的学生。过去八年,碧桂园努力为社会做了一些事情。”
杨国强对于创业史和社会活动滔滔不绝,谈到企业经营问题的关键时却三缄其口,给出一连串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忙,为了使社会做得更好而忙,你觉得我是不是最笨?我本来可以去亚马逊漂流,我可以跟大哥去珠穆朗玛峰爬山,我可以做很多很多。”
慈善何时起成了错误的挡箭牌?
杨国强的确做了不少助学、慈善、扶贫,这些都无可厚非,但面对安全事故,他的发言既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也没有直接表达对逝去生命的尊重。
一句“我是天下最笨的人”,将杨国强再一次推上舆论的风口,而事实上作为千亿富豪,他不仅不笨,还是趁着改革开放浪潮实现阶级跨越、最先富裕起来的人。
从最初顺德第二建筑公司的底层工人,到1980年做包工头,再到1989年成为镇政府旗下建筑公司——北滘建筑工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经理,杨国强凭借着自己的才智赚到了第一桶金。
1993年,他和几个合伙人出资3395万元,收购了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正式开始了私营化运作。同年,杨国强低价买下顺德碧江及桂山交界的大片荒地,兴建4000套别墅和洋房,并以“碧桂园”命名,进军房地产。
坚持二十年做多房地产,昔日农民成行业最大“赌徒”?
光脚走天下,杨国强是个有雄心的人。既然做了地产,他不仅要做中国第一,还要做世界第一。
敢赌是杨国强做大做强的方式,他最喜欢举的例子是自己借“高利贷”的故事:早年,在北京某银行借了5000万,利息高达30%,在借款时,银行只给了3500万,预付利息1500万银行提前扣了。即便这样,我需要钱也得借,那一年我赚了6000万,把银行借款的5000万全还了,还净赚1000万。
碧桂园的高收入,来源于它的低价政策,1998年中国取消福利分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到来。次年已经初具规模的碧桂园低调进入广州,“用生产商品的方式来盖房子”。
千禧年春节,广州碧桂园开盘,以每平方米3000多元的均价推出自带花园的洋房,这个价格甚至比同一地段的毛坯房还便宜。超低价格使其创造了70栋楼两个多月销售一空的奇迹。
2001年,碧桂园凤凰城项目公开销售。杨国强继续打着“价廉物美”的大旗,以“50万元就可以住别墅”的口号大卖别墅。尽管楼盘当时离广州市区有近1个小时车程,但开盘当日,众多客户趋之若鹜,曾有一分钟销售一套别墅、一天之内创造了销售额7.5亿元的销售神话,至今这一纪录仍无开发商可以打破。对此,业内形容为“像卖白菜一样卖房子”。
2007年4月20日,随着碧桂园在香港联交所正式上市,“潜伏”了十数年的顺德地产大鳄杨国强终于无所遁形,以高达450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量和一度超越1300亿人民币的个人身价,一跃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地主”和最富有的人。
2012年,碧桂园开始海外布局,在马来西亚新山市最南端,杨国强看中了一片区域,瞄准一桥之隔的新加坡打造“森林城市”,斥巨资发起填海造陆工程。
按前期规划,“森林城市”占地约3万亩,约合20平方公里;综合容积率为4,可开发建筑面积达800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售价约2万元,可实现收入1.5万亿元。
杨国强希望,一旦“森林城市”成功,就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全世界每个国家,届时国外收入与国内收入比达到1:1,为此他赌上了公司一半以上的人才物力。
为了将“森林城市”的房子卖出去,碧桂园豪掷近20亿元做营销,是地产营销史上最大规模的宣传,同时发动所有的碧桂园员工进行全民营销。
2014年以后国家大力推进二三线城市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政策对地产销售的强力拉动。杨国强再一次趁势押注,打破自己长期设定的70%净负债率的比例红线,拿出自己10%的股份让渡给平安保险,获得约63亿港币的资金用于房地产发展。
接连而来的两个大赌注,让当时公司财务负责人都有点撑不住。碧桂园的前CFO吴建斌在2015年7月在关于价值管理的会议中,劝杨国强不要轻易扩容。
杨国强却生气,“今天看到新三板、中小企业市盈率这么高,那是虚的。我认为还是要把房产业务做大,我是主席,就按我说的办。”
他坚信房地产仍然大有希望,赌注越下越大。
“高周转”的碧桂园,杨国强还剩多少筹码?
从财富的增长来看,近三年来碧桂园的数据无疑是节节高长,2016年销售额突破3000亿元关口,2017年销售额达到5508亿元居全球地产公司第一,2018年上半年实现合同销售额4124.9亿元,同比增长42.8%。
然而高增长的背后,是碧桂园的蒙眼狂奔。今年一季度,碧桂园拿到195个项目,其中二三线城市的有146个,杨国强把房地产做成麦当劳,一直强调速度至上。
在这样的理念下,碧桂园全民销售,企业文化近似于传销,漳州御江府项目集体召开誓师大会:15天冲刺4000万,使命必达,全力以赴。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去杠杆的环境下,融资政策收紧,房企融资变得困难,“高周转”是行业内普遍采用的方式。
大部分开发商拿地后不会囤地,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售卖,不仅提高了单位时间内资金的利用率,也保证了市场足够的供应量,使房价不会高的离谱。
而资产负债率接近90%的碧桂园,“高周转”更是以几倍加速的方式进行,为了加快短期资金回笼,碧桂园不得不压缩开发周期,拿地后四个月开盘,五个月资金回笼,六个月资金回正。
如此赶工的状态下, 碧桂园多处施工现场发生了安全事故。 6月24日,碧桂园上海奉贤项目售楼处模架坍塌,造成1死9伤;7月12日,碧桂园杭州萧山项目地基裂痕,路面塌方,殃及旁边居民楼;7月26日,安徽六安市金安区碧桂园城市之光建筑工地发生一处围墙和活动板房坍塌,造成6死3伤。
建筑工地一线工人出身的杨国强,怎会不知道高强度作业、赶工期存在的隐患与危险?
然而巨大的市场与利润使他无暇顾及于此,他的口音里还留着乡音的淳朴,眼神却早已充满了商业的考量。
碧桂园如此,其他房企又何尝不是如此?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各地房地产政策也相继加快制定出台,房价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很显然,盘开得越早越有可能赚到钱,各大地产开发商都在紧锣密鼓的赶工,争先恐后地收割最后一波红利。
这场悲剧最直接的受害者无疑是事故中不幸身亡的工人,而最终的接盘侠只能是普通百姓。谁会想到自己穷其一生购得的房产竟是35天就搭起的格子间?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众多,怎能保证赶工建好的房屋有一天不会坍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语说得不错,商人多凉薄,而房地产作为近20年国内经济发展最大的赢家,在暴利之外,是否该沉下心来做真正宜居的住宅,让百姓安居乐业?
碧桂园事件是一声警钟,敲醒了千万个碧桂园们,愿那句“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的宣传语不再是官网空荡荡的作秀,而成为大楼里真实的一砖一瓦,一柱一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