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网友:论长相,她不是最美;论身材,也不是最好。但她是那个剪短发依然秀丽可爱,留起长发也能美破天际的,一位优秀而理性的女权主义者。

提起艾玛·沃特森这个名字,人们一定会记起那位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聪明伶俐,永远顶着一头乱蓬蓬褐发的“小魔女”赫敏。

据国外媒体报道,当地时间9月21日,已经26岁的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以联合国妇女署亲善大使的身份出席联合国“大学男女平等报告”发布会并登台演讲,代表“他为她”(He for She)运动呼吁消除校园暴力,保障女性安全,强调大学生活对于宣扬男女平等、构建平等社会的重要性。

在大会上,昔日以高智商、高颜值闻名的艾玛身着由可持续材料制成的黑色上衣与亮色胸针,在讲台上从容自信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并不时与台下妇女署官员进行眼神互动。

有如此沉着表现的艾玛俨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社会活动家,事实也的确如此。早在2014年,刚刚本科毕业的她就曾站上联合国讲台为保障女性权益发声。在那场著名演说的结尾她略显紧张却十分坚定地向世界宣告: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如果不是我,还有谁会站出来?如果不是此时,更待何时?)

是怎样的心态让这位事业处于上升期的影视明星愿意将自己宝贵的时间投身公益?又是人生经历让小魔女“赫敏”转身成为“女权斗士”?艾问每日人物今日为您解答。

小萝莉“变形记”

《哈利波特》是陪伴许多人成长的电影。我们永远无法忘记2001年的夏天,那个由无数猫头鹰带来的神秘世界。在开往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列车上,一个“有着盛气凌人的声音,一头浓密卷发和一对兔子似的大门牙”的女孩赫敏凭借过人的智慧与勇气成为了众多“哈迷”心中的偶像。在许多书迷与影迷心目中,艾玛就是赫敏,换了哪怕比她更美丽的人来扮演赫敏,都不能够让人满意。

在扮演赫敏之前,艾玛并没有接受任何的专业表演,时年9岁,脸上带着雀斑却从骨子里透出精明伶俐的小萝莉经过层层选拔走进了霍格沃兹。不过,拍摄电影虽然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名气和财富,却也让她一举一动都被曝光在镁光灯下,与其他童星一样,艾玛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童年,成为早熟小孩的代表。

实际上,出生于法国,成长在英国的艾玛性格一直很独立。5岁时父母离婚,她和弟弟随父亲生活。做律师的父亲工作繁忙,因此小小年纪的艾玛还要承担照顾弟弟的任务。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锻炼,养成了艾玛与《哈利·波特》中的赫敏一样有主见,做什么都由自己决定的性格。

后来,父亲为了让艾玛就读名校而经济拮据,懂事的艾玛为了让父亲为她骄傲学习十分努力,一直是班上的优等生。也许是继承了父母的“学霸”基因,艾玛对学习的热情一直未减,即使《哈利·波特》拍了10年,她依然坚持每天花5个小时补上落下的课程,她真诚地告诉媒体:“坦诚地说,我有足够的钱让我下辈子不用工作了,但是我不想这样,学习使我更有动力”。

2009年,高中毕业的艾玛选择了美国“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开始全新的象牙塔生活。或许是想要把失去的学生生活补回来,艾玛就读布朗大学前曾说,“我衷心希望很快是以英国来的艾玛·沃特森被大家认识,而不是那个主演电影《哈利·波特》的明星沃特森”。

在大学里,艾玛尝试了许多与电影不相干的活动,比如考取瑜伽教师资格证,参加舞蹈团,成为曲棍球运动员等等。有人说,对未来充满野心艾玛可能不只想要在演艺圈发展,还希望追随更多样化的兴趣;也有人评价,这证明艾玛褪去了浮华的明星光环,想要充实自己的大脑,走知性道路。而艾玛自己的想法是:“从9岁那年起,我就希望做个普通人。”

渴求平凡听起来似乎不那么励志,但对于一个渴望保有隐私和自由的年轻人来说十分正常。在艾玛身上,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从福布斯评选的全球最美女性到最具时尚感的女性,转眼间小萝莉已经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独属于艾玛·沃特森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不做公主当战士!

去年,国外有八卦杂志称,25岁的艾玛·沃特森新的追求者是英国王室的哈里王子。正当所有人都在热议艾玛是否会成为下一位英国王妃时,艾玛发布推特宣称:“ 想当公主的不一定要嫁给王子”,之后还附上一条电影《小公主》的链接,借用了电影中“每个女孩都是公主”的主题来攻破谣言。

大众对艾玛的此番行为毁誉参半,很多人为她“有骨气”的言论叫好,也有一些评论认为她过于尖酸刻薄,让王室丢了面子。对于这些质疑,艾玛大方回应道:“我发现现在的人总告诉年轻的姑娘要当小公主,要较弱。我更想当一个战士,一个斗士。即便要当公主,那也是战斗公主!”

放完狠话的艾玛对桃色绯闻没有任何留恋,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大学毕业后,为了转型,艾玛拍摄了两部小成本的文艺电影与一部音乐剧,表现颇受好评。当大家认为她要在电影领域长期发展下去时,艾玛又做出了惊人的决定——成为一名“女权主义者”。

2014年,24岁的艾玛作为联合国妇女亲善大使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一起受邀参加联合国性别平等活动“HeForShe”(他为她)。艾玛认为,当今社会对女权的定义有所偏颇:女性女权主义者被打上言辞看起来过于强势、激进,具有孤立甚至反男性倾向的标签,不招人喜欢。但即便如此,艾玛仍然勇敢地站出来,呼吁男女平权。

自从艾玛对外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后,各种批评她过度专注于女权事业而忽视影视工作,质疑她是想通过女权来博取关注度的言论就层出不穷,甚至有激烈的反对者在网络上发布其不雅照片以此进行人身攻击。对于这些中伤,艾玛没有选择针锋相对,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回应。今年2月份,艾玛宣布将暂别影坛一年,专心投入性别研究。对于这样的决定,艾玛在采访中说道:“这是很重大的决定,消失大银幕的这一年,我打算做两件事,一是着重于个人发展,二是创办一个女权主义读书俱乐部。”

艾玛在网友提供的名称中选取了“我们共有的书架(our shared shelf)”为女权主义读书俱乐部的命名。《Slate》杂志的凯蒂·瓦尔德曼评论说“沃特森读书俱乐部的线上交流常常围绕女权主义展开,充满了活力与哲思。”

艾玛眼中的“女权主义”

那么,艾玛所倡导的性别理念和“女权主义”究竟是什么?

在2014的演讲中,艾玛已经给“女权主义”下了定义。她认为,“女权主义是相信男性和女性应该拥有平等权利和机会。它是性别间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的理论”。

艾问认为她演讲想表达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1. 女权主义追求的是所有男人和女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公平与高效;
  2. 男人应该为了女人,或者至少是为了他们最爱最关心的女人而支持女权主义;
  3. 男人应该为了打破对自己的“性别绑架”而支持女权主义。

正如女性可以强大、上进一样,男性也有权脆弱、感性。女权主义同样致力于将男性从类似于“儿有泪不轻弹”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正如艾玛所言:“女权主义是人权的一部分,如果你支持男女平等,那你就应该支持女权主义。”

最后艾问每日人物想说:为了一个不再狭隘的利用男性、女性特质定义的二元定义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努力奋斗。虽然名人效应并不一定能成为推动女权事业发展的良药,但一个充满热情,敢想敢为的艾玛给我们展示却不仅仅是一个“成功女性”的样板,更是对每一个女孩“醒目活着”的最好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