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还没有落下帷幕,与每年一样,“董雷”CP又成为了焦点,但与每年“同桌的你”不同的是,今年的二人,中间隔了一位吴光辉——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这也被许多媒体戏称为,两个人之间隔了“一个C919”那么远的距离。这是否与二人赌约有关?
2018年,董明珠和雷军的5年赌约就要到期了。
一位是叱咤风云的“铁娘子”,一位是中国创业界里程碑式人物,两人的较量是否已见分晓?这场“五年赌约”又会带中国制造走向何方?
艾问人物 创新创富:那些年,董明珠和雷军的“爱恨纠葛”,他们到底在赌什么?
5年前,当时的雷军与董明珠同时获得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在现场,雷军为了给当时诞生不久的小米造势,向董明珠发起了赌约:5年内如果小米的营业收入超过格力,那么就算雷军赢了,董明珠要赔给雷军1块钱。
“铁娘子”董明珠毫不示弱:1块钱怎么能匹配两人身价,既然上了牌桌,玩就玩大的,“要赌就赌10个亿。”还是董明珠霸气。
“爱恨纠葛”是真的,说到“爱”,值得一提的是,两者的关系很不错,董明珠说明了两者经常同框且关系较好的原因:两人名字笔画相差不多,所以每逢开会经常坐在一起;而说到“恨”,二人经常隔空喊话,从来不甘示弱。
从当时的情况看,董明珠当然底气十足。让我们从当时现场给出的数据来看看当时的格力和小米:
从工厂的数量来说,小米是0,格力是9。员工数量方面,小米是0,格力是7万以上。专卖店小米是0,格力是3万以上。营业总收入小米是300亿,格力是1007亿。小米2010年4月正式启动,而会上董明珠说格力已经23年(前身不算在内)。
但当时的雷军敢接这场赌局,自然也有他的底气——小米的盈利模式最最重要的就是轻资产,没有实体不是他的劣势。
雷军当时说,小米没有工厂,所以它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小米没有渠道和零售店,所以它可以采用互联网的电商直销模式。这样的话没有渠道成本,没有店面成本,没有销售成本,效率更高。
第三点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工厂,因为没有零售店,它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产品研发,放在和用户的交流之上。所以,小米可以把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在产品研发和用户服务上。
而当时的董明珠根本无所畏惧——卖空调卖成的“单打冠军”在技术上拥有上千的专利,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服务上有率先在业内推出的“整机6年免费包修”等政策;营销上更是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旗帜、以”三个代表”(代表厂家的利益、代表商家的利益、代表消费者的利益)为灵魂的区域性销售公司模式。董明珠的格力是当时中国和世界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
董明珠认为小米是靠价格竞争,而格力不靠价格,靠技术。小米太重视营销,售后服务不佳,而格力售后服务能力强大。她认为小米这几年发展是不错,但是是否能持久增长尚无定论。
而雷军则反击说,格力作为制造企业,距离用户比较远,而小米则贴近用户。他认为格力业务广泛,无法像小米一样那么专注。他还反驳了小米一味做营销的观点,他说小米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营销,并不是把精力都放到营销上。
此后,两人每年都在一定场合就赌约进行表态,谁也不肯服输。雷军说过,如果打赌赢了但是董大姐赖账,他就自己掏腰包1亿元分给公司员工。董明珠说过,拿下赌约胜利没问题。
艾问人物 创新创富:光说不练假把式,为了打赢这一仗,他们又做了什么?
当然,两人也不是光说不练。
雷军带领小米继续走互联网融合之路。
小米2013年利用“投资+孵化”的模式创造了竹林式生态体系,通过参股不控股合作方式,向生态链内合作企业输出成熟的价值观并对经过挑选同意使用小米或米家商标的产品赋予品牌背书。
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共享渠道及粉丝等资源,帮助其快速抢占所处的蚂蚁市场的基本盘份额。
至今,小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体系。小米最核心产品是小米手机,除手机之外有三个圈层:手机周边商品、智能硬件和生活耗材。
一方面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满足米粉追求高品质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是科技公司属性决定产品生命周期具有不确定性,生活耗材类商品能对科技公司不确定属性产生巨大对冲作用。
雷军还创立了“小米之家”,依然依托互联网,采用新零售模式,用互联网的效率回到线下,给线下的体验性和即得性优势,插上了效率的翅膀。
董明珠则带领格力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格力自主研发的光伏空调每年在国外的订单就有120多万台,向世界证明空调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截至目前,格力共拥有19项国际领先技术,累计申请专利35185项。自2013年以来,格力智能装备产品覆盖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伺服机械手等10多个领域、超百种规格,产出自动化装备5500余台套,累计产值约30亿元。
对比小米之家的新零售模式,以前,格力一直采用“工厂巡展”的方式,在2017年却也开始与国美的“新零售”合作,以全渠道融合和界面延伸,建立了上游厂商与消费者的强链接,通过各类新场景的建设,为品质家电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平台,为消费者带来了全面的智能化生活体验。
艾问人物 创新创富:两会提案各领风骚,赌局如何见分晓?
今年的两会上,虽然没有继续做同桌,“董雷CP”的提案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将重点指向了制造业。
雷军除了提出利用“一带一路”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之外,还强调关于大力发展中国设计产业、全面提升中国设计水平;董明珠则认为国家应该加大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紧迫性,同时建议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要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要符合和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乍一看,二人的提议似乎有所相似,但究其内里却有所不同。雷军所提出的发展设计完全符合小米如今的发展模式,提升中国整体设计制造水平,小米就等于拥有了更加强大的合作代工厂后盾,除了带动中国制造业发展之外,小米自身获益无穷;董明珠的“自主创新保护”之路则完全符合格力的发展战略,已经日益拥有了强大自主研发实力的格力在这种产业政策下会更具有优势,为格力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带来了有利条件。
回到二人赌约上,格力与小米的输赢似乎已日渐清晰。
从营销额上来看,格力2017的营收在1500亿左右,小米则刚突破1000亿,按照两家企业的增长速度来预判,格力似乎已稳操胜券。
而从市值和发展速度来看,小米似乎更具有优势,传言小米已启动上市,市值高达2000亿美元,而格力如今市值约为504.7亿美元;小米的成长性也优于格力,已经形成了覆盖生活的产业链闭环,格力的产业链发展则不是非常突出。
艾问人物创始人艾诚想说:
其实,赌局只是一个噱头,无论是否有“炒作”之嫌,如果真的当真就输了。
回顾格力与小米,近五年来两家企业都通过转型升级获得了飞速发展,从两个方面引领着中国制造业前进。董明珠与雷军都称得上是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无论最后结局如何,都是中国制造业的双赢。
而从宏观层面来讲,这场“赌局”中真正值得关注的点不是二人的争论,而是两种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一个代表具有多年雄厚基础的传统实业,一个代表新兴的互联网+思维对新型制造业进行加持,对二人来说,挑战都是严峻的。
对格力来说,董明珠始终认为互联网是依托传统制造业而存在,但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已势不可挡,从格力与国美的新零售合作来看,董明珠也意识到没有互联网的帮助,格力无法为用户提供真正的最佳体验;对小米来说,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互联网经济只能是水上浮萍,如果没有线下的支撑,小米也很难一直获得长足发展动力。
小米与格力的“赌约”实际上更有深层含义——互联网和传统产业不是谁颠覆谁的问题,而是要相互融合,开放共赢才是恒久不变的真理。
董明珠和雷军的赌约,谁输谁赢已不是焦点,二人携手共赢,才代表着未来制造业真正发展的“双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