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在中国上映25天后,累计票房达到6.9亿,且在上映的第一周就拿下了周冠军。1月22日晚,邓超阿米尔·汗出现在微博热搜榜内,阿米尔·汗面对镜头吃下了半个皮蛋,引起一众网友争论皮蛋还是松花蛋。随后几天,阿米尔·汗的微博中分别出现了刘国梁和黄渤,还与鲁豫约了个饭,微博下的评论都称他为“米叔”。

阿米尔·汗是谁,凭什么一个印度演员能在中国被如此追捧?为什么只要他一出片,观众们必会买单?

这个演员,究竟有多么厉害?

他是印度国宝级的演员。

阿米尔·汗出生在一个电影世家,8岁即出演电影,尝试过学习网球,拿到了当地的冠军,最后意识到自己的演员梦想,便从大学辍学去叔叔手下学习电影制作。

天才不会被埋没。23岁那年,他主演的《冷暖人间》上映,在印度收获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

但天才少年面对过早的功成名就并非善事,年少气盛的他开始膨胀。他连拍了好些粗制滥造的电影,几乎败光了之前的好口碑,甚至被业界戏称“只有一部电影的奇迹”。

正当有人看笑话似的看他走向“伤仲永”的结局时,他痛下决心,开始提高对剧本的要求,每年最多拍两部电影,而那时,印度电影界即使最牛的演员,也不会提前挑选剧本。他明白,只有花费足够的精力,才能收获上乘作品。

阿米尔·汗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开始大放异彩,每一年都有新片上映,在被老牌演员统治的宝莱坞成为最强势的新面孔。

越成名,在行业中拥有越多选择权,阿米尔·汗就越有实力做自己想做的电影,他对待制片、拍片更为严谨,逐渐在多部影片中树立起印度版施瓦辛格的英雄形象,几乎摘遍印度所有最高奖项。细数他从影二十年的作品,虽然总数较少,但是在IMDB网站超过8分的电影多达9部,是印度电影界的佼佼者。

阿米尔·汗

阿米尔·汗的完美主义是出了名的。少年时期就在拿下全国性网球大赛的同时,顺利通过ICSE考试,以一流成绩进入大学。后来出演电影时,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他会为了一部历史片而用四年时间钻研历史资料,也会为了电影花一年时间来健身,甚至学习杂技。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为了拍《摔跤吧!爸爸》,52岁的他在半年内增重28公斤又减回来。

他还是一位成功的制片人。2002年,即他成立制片公司第二年,他首次制片的《印度往事》就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口碑,被奥斯卡提名为最佳外语片。之后推出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每一部都拥有高质量,包括《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

同时他还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反叛者。作为一个穆斯林,阿米尔·汗却和佛教徒的妻子结为夫妇。从影多年,他多次获得印度各大电影奖项,但却从不出席印度国内的电影颁奖典礼,原因在于,他认为他们关注商业性超出了电影本身。这颇让人联想到《三傻》里反叛独立的青年兰彻。

凭什么他能让世界人民肃然起敬?

其实,印度宝莱坞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不止他一个,萨尔曼·汗、沙鲁克·汗都比阿米尔·汗在电影史上的影响力更大,但为什么只有阿米尔·汗令全世界肃然起敬?

因为阿米尔·汗是电影人,但不只是个电影人。

获得无数电影奖项之后,他开始思考一些艺术表现力以外的东西:我究竟能够为人们做什么,为这个国家做什么?而这个时代的印度,被人们戏言为“身体进入了21世纪,但脑子还停留在几个世纪之前”。

从此开始,他真的成为了印度人民的英雄。

2007年,他身兼导演和制片、演员多职,拍出《地球上的星星》,关注听读障碍的孩子。

后来,他又转向了填鸭式教育和女权,甚至反思起宗教的意义,电影里沾染了更多敏感因素,而这些东西,在极端民族主义崛起的印度,人们几乎在公共场合难以闻说。

他是一个想改变印度的人,不会止于电影形式,这太委婉,不够直接。现实是多么黑暗,多么沉重,它直楞楞刺进印度人民的肌肤里、骨骼中、心灵上。他要探寻这个国家的真实大众,要弄明白他们遭受了怎样的苦难,而这又是为什么。2012年,他暂停电影事业,转身成为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有多少影响力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它。”阿米尔·汗说。

那年,阿米尔·汗成为《时代周刊》年度封面人物,被称为印度的良心。封面下端是一个灵魂级拷问:“一个演员能改变印度吗?”

阿米尔·汗

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电视节目,能使时代周刊提出如此问题?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危险”节目。

《真相访谈》开场时,阿米尔·汗坐在录播间沙发前的梯子上,说:“我们是印度的公民,这个节目只是想为社会做一点事。”节目的片头闪过,阿米尔·汗现身在山川、乡间、湖畔,和孩子们畅快大笑,同衣衫褴褛的人们拥抱,唱着“真理战胜一切”,这是印度国徽下的格言。

他们将视线对准那些以往几乎隐没在大众视野中的人群、事件,如2012年的“黑公交”事件,泛滥的杀死女婴现象,被性骚扰的儿童,种姓制度……每一期节目都把最靠近真相的人请到演播厅里,直戳印度社会最丑陋、最惨痛的伤疤,把真相明明白白地放在每一个印度人面前。

这并不只是个访谈节目。他的团队还奔赴印度各地进行采访、调查,获取数据、照片和影像资料,从极尽客观全面的角度呈现事实。

阿米尔·汗

一位被强奸的女性在贫民窟的家中接受采访时,不得不时时用手拂去那些总是在她脸上作乱的苍蝇。后来来到录播间,阿米尔·汗拥抱了这位女性的丈夫,事件发生后他一直支持妻子,而不是像绝大多数丈夫一样离开。

阿米尔·汗

在演播室做访谈,阿米尔·汗几乎流下了不少于演电影时流的泪,但仍然以沉稳、坚定又柔和的口吻向嘉宾提问、向观众解说,竟有了不少专业新闻人的气质。

他甚至公然跟印度政府叫板,“我在与一个庞大的组织对抗,最终也许被撞得粉碎,但我不会退缩”。

“印度的良心”能够改变印度吗?

一部电影改变一个国家的故事,我们听得不少,好莱坞的科幻片推动美国科研进步,韩国的《熔炉》直接促成《熔炉法》,聋哑学校孩子受到关注;巴基斯坦电影《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促使国家通过立法,阻止荣誉处决——即家族对“蒙羞婚姻”的当事人私自处以死刑,而这在巴基斯坦被广泛默许。

但一个演员凭借个人影响力改变一个国家的故事,世间恐怕没有几个。

《真相访谈》播出后,超过5亿人观看了这档节目。关于强迫堕胎的节目间接敦促印度各邦惩治非法堕胎,儿童性骚扰的节目播出后,国会通过了儿童保护法案。

终于,阿米尔·汗将黑暗撕开一条口子后,光明慢慢渗入进来。

但这样一个带着天然使命感的英雄人物,却只得到15%印度观众的喜爱,有一些极端反对者在阿米尔·汗的住所附近焚烧他的海报,抵制他的电影,甚至多次危害到阿米尔·汗的人身安全。

阿米尔·汗

在中国,他极受欢迎,知名度远远高于印度其他演员。

回头看看他的电影,很多都是直面阴暗面的素材,而恰恰,这种题材更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中国的《人民的名义》亦然。《真相调查》中,被家暴毁容的女子镇定地说出:“如果暴力是犯罪的话,忍受罪行也是一种罪恶”,医生讲出被强奸女子到医院接受检查却遭再次侮辱、施暴者当着警察的面威胁受害者……是不是有点耳熟?

《真相访谈》,多少有点当年《焦点访谈》《看见》《实话实说》的模样。眼望如今中国的电视台,可以数出20个以上以堕女胎、环境保护、打击强奸、家庭暴力为中心议题的节目。也就是说,在中国,官方媒体已经承担起呼唤社会公平、传播正义的职责,而在印度,这个角色却由电影明星阿米尔·汗来承担,甚至要依靠他由拍电影而聚集起来的巨大光环与社会影响力。这究竟是他的幸运还是印度的悲哀?

进一步讲,他又是否真的能改变印度?

在呼吁全社会摒弃种姓观念的节目播出的5年后,著名记者蓝克希遭枪击身亡,生前,她长期为印度穷人、少数族裔和低种姓群体“达利特”奔走呼号;在阿米尔·汗不断抨击大男子主义、呼吁更高女性地位的今天,印度女性从事“抛头露面”的工作会遭到攻击,其劳动参与率仍然处于世界最低;印度警察系统的低效率也改变甚微。

《时代人物》的拷问,难道终究得到了一个否定的答案?

艾问每日人物想说:生而为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影响亿万人民,二八定律决定了终究是少数人谱写历史。而阿米尔·汗的特立独行、完美主义和绝对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成为那些少数人之一。阿米尔·汗是一位伟大的演员,更是一位“社会责任家”,他值得被赞颂,值得被后世铭记。同样面对传统根深蒂固的文明古国,同样面对政治动荡,章太炎、梁启超、胡适、鲁迅……谁不是付出了一生都未得见“文明开化”?印度,也正经历如此阵痛。值得欣慰的是,腐朽之物已经被撼动了。

阿米尔·汗为电影《三傻》写作的片头曲,名字叫“像风一样自由”。让国家获得灵魂上的自由,这正是他的侠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