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种田,40年后我还是回去种田!”
近日,全球最大房企掌门人杨国强罕见地发话了,一方面,他想用自己的行动来为乡村振兴做点事情,未来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来自全世界范围的优质产品提供给所有人;另一方面,他认为碧桂园的治理和管理不再需要过多操心,地产业务也可以交托他人。
杨国强此举让人跌破眼镜,房地产行业正处于转型的风口浪尖,难道他已经想好了碧桂园的转型策略?
从包工头到地产老大,他如何完成3次蜕变?
杨国强是广东顺德人,1970年,16岁的他靠着哥哥的人脉进入公社房管所当泥瓦匠,10年时间,杨国强蜕变成了包工头,还学会了管人、管钱、管事。1992年,杨国强在碧江和桂山交界处买下了1300亩荒地,取名碧桂园,准备建4000套别墅。自此,这位出身贫寒,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包工头开启了地产界的另一神话——碧桂园。
2016年之前,杨国强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人们对他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但从他带领的碧桂园的发展历程看,至少有这样几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出现在1993年,当时房地产泡沫严重,国家实施了宏观调控,市场出现了钱荒,碧桂园的房子一年才卖出3套。杨国强听取了记者出身的王志纲的建议,以兴建贵族学校来吸引有钱人,从而带动家属买楼定居。这一举动让杨国强翻了身。
第二个关键点出现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也波及到了杨国强,人员动荡、品质危机、公关事件接踵而至,杨国强一直处于救火的状态。直到2013年,杨国强遇到了平安集团的马明哲。一次无心的谈话,杨国强记住了马明哲告诉他“用优秀的人来管理平安万亿资产”的秘诀,从而使杨国强加大了对人才的投入,用30亿元找了300个优秀人才进来。
第三个关键点是在2016年,碧桂园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引领建筑革命上的创举,使原本建造一座30层的建筑工期从原来的25.1个月缩短至15.8个月,大大提升了房地产项目的回本周期。
这一系列举措的结果,是带来了碧桂园业绩的增长,2011年碧桂园销售收入432亿,5年后涨到 3088亿,2017年更是以5500亿荣登房地产榜首。
而其中的共同点,便是杨国强“知行合一”的理念,一旦有好的建议或者好的方案,他会立即去尝试。此外,这些经历也让杨国强知道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之大,所以他对外时刻关注时局变化,始终保持着危机感,对内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出错的环节,力争把风险降到最低。
王健林卖楼,杨国强归田,房地产业将何去何从?
自从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地产的转型之战已悄然拉响。王健林采用的是轻资产化运营,用一个词形容他的2017年,就是:卖。尤其是他将万达旗下的13个文旅项目和76个酒店以总价632亿元的甩卖给融创中国。
而在碧桂园最新的“2018计划”中,杨国强透露,碧桂园将进行全国的一二三四五六线城市覆盖。同时,碧桂园要做到乡镇、县城都有碧桂园的五星级的家。而他自己,则是去归园田居,回农村种地。
有人说,这很杨国强。杨国强出身农民,这些年也一直延续着中国农民式的纯朴和勤奋。比如,开会时,杨国强脱鞋、盘腿而坐的农民习气。据说,杨国强能达到每天读一本书的阅读量。在产品要求上,也追求细节,杨国强曾经为了解决卫生间异味的问题,亲手画图设计,六次改良样品,细致到一盒纸巾的放置位置,水龙头和卫生间的门怎么开,终于做出一款防异味、效果好、价格低的地漏产品。他认为所有事情都应该仔细推敲,脚踏实地奋斗,伟大在于细节。
除此之外,杨国强布局碧桂园的每一步都少不了他对中国经商政治语境的理解。当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后,2016年,碧桂园发布了产城融合战略,宣布投资千亿元布局“科技小镇”;当国家鼓励租赁市场后,碧桂园就喊出“2020 年将提供 100 万套长租公寓”的口号;当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计划后,杨国强就要下乡去种田了。而且十九大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要再延长30年,杨国强认为这30年是好机会。
况且,Wind资讯统计显示,2018年房地产债券到期规模将达2069.71亿元,较2017年翻了一倍。楼市调控接连加码,融资渠道持续收紧,房企面临前所未有的债务考验。想必这也是杨国强打算转型农业的原因吧。
但不容忽视的是,从以往碧桂园的情况来看,其利润增长是没有匹配上其规模扩张步伐的。如果杨国强真的下乡种田,大体量的布局造成的人力成本会进一步压缩碧桂园的盈利成本。缺钱的碧桂园加上烧钱的“下乡种田”,再加上之前碧桂园快速开发、快速销售的模式导致其质量不佳、投诉增多,杨国强的归园田居无疑是一场豪赌,要实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仅资金一条就会扼住杨国强的咽喉。
艾问每日人物想说:看看现在的企业家,处于商业顶端企业家面临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孤独与慌乱,处于中端的企业家面临如何抓住先机的焦虑,处于底端的企业家面临随时被取代的风险。杨国强此举是因为他笃定在中国的经商之道——跟着国家政策走,总是不会错的。
范围再扩大到普通个人,我们何尝不是同样面临转型和升级,焦虑是最直接的体现。但无论怎样,在大环境发生变化时,每个人的机会更为平等,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与其处于焦灼之中,还不如脚踏实地,时刻保持学习能力,这样即使未知到来时,也能灵活选取其他方式来抓住机遇或者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