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马东带领《奇葩说》收获了爆棚的收视率和超高的口碑,但不能否认的是,口碑一季比一季低,《饭局的诱惑》、《好好说话》接下米未的重任,《黑白星球》却遭遇滑铁卢。这个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的“最像90后的60后”,开始焦虑追不上90后的脚步了。
相声世家的顽劣孩子为何做了媒体?
1968年,马东出生时,父亲马季正在挨批斗,所以他从小就被寄养在亲戚家,3岁多才回到家里。小学五年,父亲却只给他开过一次家长会。这割断了父母和学校的联系,使他天性中的自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甚至由于活泼捣蛋,他还一度被校方劝退。
但在相声世家长大,他的家教很严。中学毕业以后,马东要去澳洲留学。临走时,马季告诫儿子,“男子汉应当独自闯荡,外面的世界很大,很花哨,要严于律己,别忘记本分。”许是这样的教导,让马东看似不着边际却一直在主流之中并成为主流中的佼佼者。
到了澳大利亚后,马东需要解决生计问题,他“什么工都打”,还干过揉皮子的工作。就是把袋鼠的睾丸皮揉软和了,做成女士用的钱袋。作坊里面又腥又臭,熏得他都快晕倒。 这一段,后来他在许多场合都讲过,总是讲着讲着把自己逗笑了,嘻嘻哈哈糊弄过去那八年被边缘化的迷惘、痛苦。
投身文艺行业许是宿命。父亲送他去澳大利亚读计算机专业,但马东的语言天分和骨子里对文化的热爱,使他最终还是走上了父亲不希望他走的路。
大学毕业后,他在澳大利亚的一家大公司工作,并且顺利拿到了绿卡,但“拿到永久居民后就没回去过”。 后来谈起当年的离开,马东眼中没有一丝闪烁的犹疑。25岁时,他回国到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学制片。后来,认识了湖南卫视的制片人谭群,进入了《有话好说》栏目组,从此开始了媒体生涯。
割了眼袋就能进入年轻人的世界?
如果说马东从IT男转到电视媒体是人生的一次奇遇记,那他的第二次奇遇记就是从电视转型到了互联网。马东这个坐不住的人在不断探寻自己的边界,跟上时代。
马东在湖南卫视期间主持的《有话好说》,就显示出了他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幽默却不失稳妥的高表达水准,这些“话术”令他后来在投身互联网时大放异彩。但《有话好说》不久因为话题敏感而被勒令叫停。2001年,马东参加了《挑战主持人》制片人的竞聘,并成功来到了更大的平台——央视。
在央视,马东担任了多档节目的主持和制片人,还当过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导演。可是,在这里呆了12年后,马东还是离开了。“人要有归零的精神,我已经40多岁了,基本上每隔几年就要全面的归零,我觉得这么活着才有意义。”
敢于归零的他也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他说,他做媒体,要让所有人都听到真话。
《有话好说》就是一个讲真话的社会调查类栏目,导演们感兴趣的都是一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马东对别人不敢说的禁忌话题,特别感兴趣,比如同性恋话题。马东说, “对这个话题采取禁忌态度的人,大部分是因为恐惧。恐惧来源于无知,无知又加深了恐惧。这是社会文明得不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因,也是社会的悲哀。”
也正是因为这些,已经干过春晚的活儿的马东还是选择了投身互联网行业。这里包含多元的文化,这里,马东可以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敢触碰雷区的马东,在《奇葩说》当中请来了蔡康永。马东、高晓松、蔡康永三个人的合体产生了奇妙的化学作用,“马晓康”也为人津津乐道。

2017下半年,马东在接受许知远采访中的言辞被梁欢称为“犬儒”。殊不知,《奇葩说》正是以大家都懂的话语为95%的大众做了启蒙。同罗胖一样被称为“商人”的马东,“最厉害的是可以保有文人的清高”,这是《奇葩说》辩手肖骁对于马老师的评价。
《奇葩说》第二季播出前,马东去割了自己的大眼袋,后来成为节目组嘲笑的梗。他在试图融入年轻人的世界,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着“如果不能说真话,也尽量不要讲假话”。
做爆款越来越难,是否江郎才尽?
马东说:“创业以来,所有的时间不是在工作,就是在焦虑。”
创办米未之前,马东在体制内,身上总是贴着“马季之子”的标签。那时马东烦恼这个标签,但又很妥帖的处理好了它。但2013年前后,他开始焦虑。首先是控制体重上的力不从心,接着,他发现身边的90后、00后在讲什么,他已经完全听不懂了。这让他最不能接受,他感觉自己被世界放在了马路边。他急需回到马路上去。
2013辞职“下海”后,多年在央视的磨砺和对互联网的敏感度,使他创办的米未传媒势如破竹,从最初的《奇葩说》,到后期的《拜拜啦肉肉》、《饭局的诱惑》,都成为行业内的标杆和翘楚。
“最危险的时候是大家都认可你的时候”,马东本人甚至都成为一个现象级“产品”,被放在聚光灯下,时时被外行人、内行人、投资者、媒体注视。但创新是有瓶颈的,马东就在这样的瓶颈上。下一个爆款在哪里?他摸不住。
他想安心下来做一档精而小,小又美的内容节目。结果可想而知,这样靠长期积累粉丝而形成的有底蕴和背景的节目并不会引爆流量,比如《黑白星球》。观众不买单,内部不看好,投资人不认账。在播出一档后不得不停下来重整节目方向。
另外,马东作为创始人的米未传媒,如今却面临要让这个团队“去马东化”的窘境。这个今年即将年满50岁、被公司90后们称为“老人家”的创业者已经成为了米未的活招牌,既是CEO又是形象代言人,是整个团队的主心骨和靠山,同时成为半个艺人,马东甚至豁出去在《拜拜啦肉肉》中接受健身训练、挑战民族舞。然而这也意味着他和团队已经进入依赖特定成功模式的危险阶段。
《艾问人物》认为,他的文人风骨与商业需要也会时有刮蹭。在奇葩大会上,面对一些被其他导师看重的有话题性和娱乐性的选手,他并没有举牌,因为选手虽然能带来流量,但却不能为价值观的碰撞增添新的力量。他始终保持着对某些看不见的东西的遵守,虽然在接受采访时,他总是否认这一“预设”。他努力在娱乐至死和保持底线中平衡,他想让人得到比纯粹的娱乐更高级的享受。
这些焦虑使他成为马东。
艾问每日人物想说:焦虑使马东割掉的眼袋几乎都快要长回来了,可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状态。移动互联网浪潮一波盖过一波,谁能掌握时代脉搏,谁才能笑傲江湖。
2016年,米未传媒的对外说辞已变成不再“追求爆款”,马东也逐渐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暂时抽身出来。早就经历过起起伏伏的他,强大而和谐,睿智而有分寸,有人称他是“钝器”,但从容游走,像利刃分割一切。这不,2017年最后一天,他一边陪90后“思想跨年”,一边就着割眼袋和油腻中年人的梗再次成功担任广告小能手。这一天,也意味着最后一批90后全部成年。马东,又要开始研究如何成为00后了。